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

智利红:与“农”结缘,她用“智”助力乡村振兴

■“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智利红


2颁奖图.jpg


组委会授予智利红的颁奖辞:走基层,打基础,论文写在大地上;重实战,求实效,研究着墨田垄间。城里来、乡村住、花间走,乡亲们都喜欢你的不见外;搞规划、讲专业、做指导,振兴乡村催得幸福花盛开。你是“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智利红。


在“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最后的大合影环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教师智利红怀抱一束与众不同的鲜花站在中间格外显眼,这束花是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插花一等奖作品,花朵全部由智利红精心培育,大家都称它为“幸福之花”。智利红既教种花,也教插花,靠着她传授的果木栽培技术,很多农民朋友已经过上了小康的日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人”,同时,她的学生也在种花育果中实现了各自的人生理想。


记者近日来到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洛阳分院),见到了这位走上讲台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博学恩师”、走下讲台为农民朋友传经送宝的“多面教授”,倾听属于她的教育故事。


“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捧起的是人民的饭碗、保障的是人民的菜篮子”


可能是因为时常和学生在一起,今年已经51岁的智利红看起来仍然非常年轻,没有教授的严肃气质,笑起来爽朗干练,交谈时柔和亲切。


聊起占据人生大半精力的助农生产,智利红的眼里总是闪烁着光芒。可回忆起儿时,她又清晰地记得挨饿的经历。


“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一天三顿吃红薯,小学三年级前从没吃过白馒头。正是经历过挨饿的苦,所以我从小就立志要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农村的落后面貌,成为一名农技工作者。”智利红说。


为了实现人生理想,1990年高考后,智利红毫不犹豫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凭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向往,1994年大学毕业后,面对许多更好的就业选择,智利红仍义无反顾地进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教书,从此与教书育人和农业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大、干在农校,智利红这一干就是28年。


做科研、指导年轻教师专业成长、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帮助农户和企业生产……作为学校唯一的教授,智利红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为学生每周上的8节课却雷打不动。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智利红前,她刚给学生上完一节园艺实践课。受疫情影响,学生一直在上网课,智利红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学生了,就在采访的前一天,学校终于开始线下授课。为了让学生更好消化前期网课中的理论知识,智利红赶紧安排了一节实践课。


教授教学有啥不一样?“课堂打基础、课外重实践、竞赛促提高、顶岗做检验”,拥有多年教学经验和丰富教学资源的智利红,对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有自己的一套法宝。


大四学生周春悦已经连着两学期上智利红的课,今年又是班里的班长,和智利红接触的机会更多了。“智老师喜欢让我们在课上动手又动嘴,动手设计插花作品、动嘴讲解设计思路,培养我们的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她看来,智老师的课总是特别有意思,幽默风趣、深入浅出。


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同样不可忽视,在智利红心中,育人始终放在第一位。智利红告诉记者:“农业院校的学生将近90%出身农村,孩子们从农村来到农校,好像总也离不开一个‘农’字,刚开始的时候就不太乐意学,所以我就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培养他们懂农、学农、爱农的情怀,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捧起的是人民的饭碗、保障的是人民的菜篮子。”


“她是我们生活中的‘知心姐姐’,专业成长中的‘超级偶像’”


采访当天上午10:00,两节课结束,智利红回到“河南省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智利红名师工作室”——除了上课,她每天在这里待的时间最长。


刚坐下没几分钟,学校思政课教师乔利军就拿着教案找了过来。乔利军今年要参加全省优质课大赛,试讲前她想再让智利红把把关。


简单几句交谈,智利红就发现了困扰乔利军的难题,小到讲课的语速、微动作,大到课堂上的环节设计、学生的参与程度、课程反思,智利红事无巨细地一点点传授经验。


“智老师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知心姐姐’,更是我们专业成长上的‘超级偶像’,她的教学经验特别丰富。只有经过智老师指导,我心里才会有底气、有自信。”乔利军不好意思地说。


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智利红的热心肠、好帮忙是出了名的,不管谁来请教,她都是热情“接待”。


还没送走乔利军,智利红名师工作室的李月霞老师也敲响了门,想要和智利红商量一下接下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学生的选拔工作。其间,智利红的电话也没闲着,一个接一个地响,电话那头要和她沟通的是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准备材料。


本应该是半小时的课间休息时间,智利红却一刻没停,这是她的工作常态。


10:30,楼道里安静下来,学生开始上课了。智利红也站起来爬了两层楼梯来到艺术插花实训室,李月霞今天就在这个教室选拔参赛学生,智利红不放心一定要来看看。


智利红名师工作室的第一位核心成员是许文营,从2001年入校第一天开始,他就跟着智利红学教课、做科研,如今已经20多年,他自己也在智利红的帮助和影响下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成长为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副教授。作为和智利红共事时间最长的人,说起“恩师”,许文营也有说不完的敬佩:“她带学生顶岗实习,和学生一起打地铺,大冬天里一住就是几个月;带老师参加比赛,从头跟到尾,对待年轻老师的事比自己的事都上心。在学校,谁不说智老师的好!”


近年来,经智利红指导和培养的青年教师都成长迅速,参加省级优质课、技能竞赛、教师能力大赛、说课大赛等,获得一等奖5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6个,为学校培养了副教授4名、讲师5名。看着年轻人一个个成长起来,智利红心里有说不尽的骄傲和成就感。


“我是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


忙完所有工作已是中午12:30,智利红到学校食堂简单吃了一碗面条后又再次返回办公室处理工作。在智利红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本最新一期的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北方园艺》,期刊中收录了她和工作室成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洛阳地区切花芍药设施促成栽培技术》,作者一栏中,洛阳市美冠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亚静的名字格外引人注意。

智利红的科研团队中为什么会出现一位企业负责人?其实,这场缘分要从20多年前说起。


2000年,智利红在主持国家项目时认识了当时刚刚毕业的李亚静,一个想搞牡丹种植,一个会搞牡丹种植,俩人一拍即合。


这些年,智利红科研团队为洛阳市美冠园艺有限公司不断输送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也创造了鲜花种植的一个又一个突破——面对乡亲们种植的油用牡丹产量不高、品质不佳的问题,智利红解决了种植难题,盛果期的牡丹籽粒亩均产量150公斤以上,大大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让乡亲们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如今,李亚静的牡丹种植基地规模越来越大,成了当地有名的农业扶贫基地。


洛阳市偃师区寇店镇常村村民杜万国这些年通过种植果树实现了发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软籽石榴种植大户。而这一切幸福生活的开始,也要从认识智利红说起。


几年前,杜万国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大量空地,想要种植果树,但是苦于没有经验,就联系上了智利红,想要智利红给予指导。


了解情况后,智利红二话不说就邀请洛阳市农业局园艺站的专家团队多次前往杜万国的果园进行调研规划指导,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市场竞争等多方面考虑,最终确定了种植方案——种一部分石榴、一部分葡萄、一部分桃子,三种果树的种植和收成季节不同,既能缓解人力压力,又能物尽其用,增加收入。


这些年,尽管智利红在城里安了家,也把父母接到了城里享福,但她却往农村跑得更勤了。智利红说:“我是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三农’情结是从小就刻进我骨子里的。”

智利红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头戴斗笠、手抱水稻的小姑娘,记者眼前的智利红也正像这个小姑娘一样,持续将智慧播撒在农民增收的大地上。


·最美印象

扎根职教,她巾帼不让须眉


女性、农业、一生的事业,这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总让人对智利红多了几分好奇。


智利红是较早从农村走出来的一批大学生,大学期间又是班里的团支书,能力非常出众。毕业分配时,改革开放劲头正足,许多大企业和研究所都向她抛出橄榄枝,但是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一声不吭跑回老家,在一个不起眼的农职学校当起了老师。不熟悉的人为她惋惜,放着优秀单位不去,为何偏要去受农业的苦?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智利红生在农村、学在农大,在最接近泥土、接近“三农”的地方她才能干得起劲,也凭着这颗爱农、助农的赤诚之心,让她在鲜有女性专家的农业领域一往无前。


正是这种淡泊名利、为农情深的性子让智利红“择一业而终一生”,在职教扎了根、在助农生产中生了情。面对学生,她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懂农、学农、爱农,为学生人生出彩插上飞翔的翅膀;面对农户,她耐心指导,为农民增收助力,让乡亲们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面对学术,她潜心钻研,擦亮农林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金字招牌,主持了一大批引领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发展的研究项目。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矢志不渝为之奋斗。巾帼不让须眉。扎根职教,智利红为中原大地的花果丰盈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这“最美”,当之无愧!


(原载2022年10月21日《教育时报》,作者:方慧)


page1output.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
Baidu
新利Lucky